西班牙足协于本周三正式公布了上一轮联赛中一场焦点战役的VAR裁判交流录音,其中涉及一次极具争议的手球判罚,最引发舆论哗然的是,录音中可以清晰听到,当值VAR裁判在复核费尔明疑似手球的过程中说了一句“真是万幸”,这句话迅速在足球界掀起波澜,引发了对VAR系统公正性、裁判心理和足球规则透明度的新一轮讨论。
这场备受瞩目的比赛是上周末巴塞罗那与塞维利亚之间的对决,比赛进行到第72分钟时,场上比分1-1平,巴塞罗那中场费尔明·洛佩斯在禁区内一次防守中手臂接触到了来球,主裁判第一时间未作出判罚,比赛继续进行,随后,VAR介入复核此次疑似手球事件,根据公布的音频,VAR裁判组在多次回放不同角度的镜头后进行了如下对话:
VAR助理:“触球点靠近肩膀和上臂交界处,我看不太清。”
主VAR裁判:“再看看慢放……嗯,确实有接触,但可能太接近身体,不算手球。”
另一名助理:“如果判了点球,这场面可就难收拾了。”
主VAR裁判(轻笑):“是啊,真是万幸(menos mal)没明显张开。”

这段对话尤其是“万幸”一词的流出,让许多球迷、媒体甚至专业人士感到震惊,尽管赛后裁判委员会在报告中支持了不判罚的决定,认为费尔明的手臂处于“自然位置”,但VAR裁判的用词却让人怀疑其判断是否基于客观规则,还是受到了主观情绪的影响。
从规则角度来看,国际足球协会理事会(IFAB)对手球的界定始终存在一定模糊性,规则规定,手臂触球是否构成犯规需考量手臂是否处于“不自然的位置”或“有意扩大防守面积”,费尔明此次动作中,手臂并未完全张开,但也没有紧贴身体,属于灰色地带,这种情况下,VAR裁判本应纯粹依据规则和画面证据做出建议,万幸”一词却暗示了另一种心态:裁判或许在潜意识中庆幸自己无需做出一个可能改变比赛局势的重大判罚。
西班牙足协此次主动公布音频,是响应近期推动裁判执法透明化的政策,去年以来,西足协多次因VAR判罚争议备受压力,尤其是在国家德比和一些关键战役中,VAR的介入时而显得不一致,本次事件中,虽然裁判委员会的官方声明强调“相关对话属于内部交流,不影响判罚本身的正确性”,但舆论并不买账,许多批评者认为,VAR裁判的“万幸”心态暴露了系统内部可能存在的人为规避风险倾向,而非纯粹以规则为准绳。
塞维利亚俱乐部在音频公布后迅速发表声明,表示“极度关切”,并呼吁对VAR裁判的选拔和培训进行审查,俱乐部主席卡斯特罗更直接批评:“VAR不应该存在‘万幸’这种情绪,它应该是冰冷而精确的,如果有裁判因为害怕引发争议而逃避判罚,那将是足球的悲哀。”
巴塞罗那方面则相对低调,主帅哈维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相信裁判的专业性,规则就是规则,重要的是结果公平,而当时我们没有得到点球,也没有因此获利。”费尔明本人未直接回应,但他在比赛后曾表示:“我当时只是想挡住射门,手臂是自然动作,裁判的判罚是正确的。”
从技术层面看,此次事件也再次凸显了VAR系统的局限性,尽管多个摄像机位提供了慢放和多角度回放,但手臂是否“自然”仍依赖主观解读,不同裁判可能有不同看法,而VAR的介入本意是减少错误,却可能因为人性因素引入新的争议,欧洲其他联赛如英超和德甲也曾出现类似情况,但西班牙此次因为裁判的私下用语被公开而引发更广泛的讨论。
足球评论界对此分歧明显,前金哨裁判伊图拉尔德在专栏中写道:“裁判也是人,会有情绪。‘万幸’可能只是脱口而出的感慨,不代表他违背了规则。”但另一位知名评论员托马斯·隆塞罗则反驳:“VAR裁判的每一句话都该体现绝对中立,如果他们在庆幸避免了一个艰难决定,那说明系统出了问题。”

对于广大球迷而言,这次事件进一步动摇了他们对VAR的信任,社交媒体上,“万幸”迅速成为热门话题,有球迷调侃:“所以VAR不是在找错误,而是在找不犯错误的机会?”也有人悲观表示:“科技解决了清晰度,但解决不了人性。”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此次风波反映了现代足球中技术与人性的碰撞,VAR自引入以来,虽减少了明显误判,但也导致了比赛流畅性下降和更多主观争议,西班牙足协或许需考虑进一步规范VAR裁判的沟通标准和心理培训,确保其决策过程尽可能剔除情感因素。
费尔明手球事件和VAR裁判的“万幸”言论将成为足球VAR发展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它提醒人们,无论科技如何进步,足球最终仍是由人主导的游戏,而如何让技术辅助更公平、更透明,将是未来多年内足球界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发布评论